赛事评论 Critics of JMPP CHINA

对话韩锋

“韩锋” 两个字、二十四笔划、一位艺术家,再无多余标签。而看见他的作品之后,又会被他那绘画中的平静所吸引。若触及,与其深入对话,会发现这是一位存温度,善思考,讲真实的人。

《大飞机》150 × 200 cm 布面丙烯 2010

该作品获得2010约翰·莫尔绘画奖(中国)大奖

日常里,我们总会依靠一种惯性思维去行事,这便是我们所谓的“经验”,经验告诉我们遇见问题该如何去做,却亦让我们养成了一种惰性。而韩锋并非如此,他始终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好奇之心和探索的欲望,常常质疑事物存在的合理性,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看法。他巧以观者的角度审时度势,换种身份跳出圈子,获得对事物新的认知与感悟。从作品简洁的构图与笔触中不难发现韩锋独特的观察视角。生活中的事物纷繁凌乱,却也容易吸引我们的关注。而韩锋主动地将繁琐的旁枝抹去,抓住事物最原始的属性,呈现在观者面前,赋予作品以多种解读。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视角,让事物的本质显露无疑。

《救生圈》80 x 150 cm 布面丙烯 2016

《体育场》80 x 150 cm 布面丙烯 2015

众所周知,一件艺术品要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实属不易,而艺术家亦要在共性中去挖掘个性,则更为困难。譬如中西文化观念,因拥有不同的生长土壤,如果没有灵魂和情感的共鸣,则难以达到打动观者的高度。韩锋的绘画艺术正是通过最为简单的方式,直击观者的内心世界。

在韩锋的作品里,更多的是希望创造与观者之间交流的机会,其作品未刻意形成连续的系列,并且均取材于现实生活,是我们最常见而又最容易忽视的物象和场景。如《自动取款机》、《有光的隧道》、《蓝色剧场》、《座椅》等作品,对这些名词我们丝毫不会感到陌生,而其绘画本身却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和体验。如《自动提款机》这幅作品,厚重的笔触、黑与灰的相互依存,与日常所见的提款机不同,却还原了它冷漠的面目。再看《有光的隧道》中的“光”在哪儿?看似模糊的画面,淡淡的光晕,不禁疑问:难道“光”一定是直冲视线的吗?微弱而平静的光同样能唤起我们心中对光温暖的渴望。

周而复始的单线条生活轨迹易让思维滞重而怠懈,在韩锋看来绘画可以改变这种单调的模式,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认清,在思索中理清事物原本的面貌,当思维形成定式的时候,加以引示让他人去打破旧规,捡拾被遗忘的天性与本能,这何尝不为一种与观者之间的交流呢?

《自动取款机》150 x 80 cm 布面丙烯 2016

《有光的隧道》160 x 200 cm 布面丙烯 2013

《Somewhere 1》120 x 300 x 3.5 cm 布面丙烯 2015

韩锋十分欣赏泼墨仙人梁楷的绘画艺术,似乎有种不经意的禅味儿在里面,巧思独韵,厚积薄发,让观者倍感轻松愉悦。在他看来,“简”不仅是一种艺术态度亦是一种生活态度,但其并不单薄,而是一种理智的取舍,还原生活的本真,让一切归于“原味”。

《Somewhere 7》80 x 120 x 3.5 cm 布面丙烯 2016

许多问题我们皆知晓,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了,只是心里已有答案,而答案是记忆的重建。韩锋认为答案是他人灌输给了我们,如同条件反射一样,是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原理,最终需要找到的是问题的特殊性。他以一位当代人的敏锐眼光洞察着现今社会的点点滴滴,亦思亦惑,亦睿亦愚。

《蓝色剧场》 56 × 76 cm 纸上色彩 2016

在绘画中发现问题尚且容易,但若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,仍需在践行中索悟。韩锋的求艺之路并非顺畅无碍,虽是国画科班出生,却也曾在毕业之际停滞徘徊过。因为他不想过着重复而又无意义的生活,试图打破面前的僵局,寻找新的出口和机遇。正是因为丰富的阅历和刻骨铭心的挫折在他的心中留下烙印,才成就了他人生的转折。

由研习国画逐渐转变为对丙烯水彩等材料的摸索中来,对他来说并非易事,放弃了许多东西而重建自己的绘画体系,无疑是一次长辛的冒险,心有多大,初衷有多强烈,这都决定了今后的走向。韩锋将艺术看作一次完成内心渴望的旅程,平静的画面上实则是他对现实生活波澜起伏心绪的深切思考。

《座椅》 80 × 120 cm  布面丙烯 2014

“用手电筒往别人身上照的人也应该照照自己”。在韩锋看似简薄的绘画作品里蕴藏着他对这个时代的反思。一位真正的艺术家,其内心必定沉静,亦能在快速运转的消费时代逆潮流而思考,他们从传统走来,注入传统以新的力量,赋予其新的生命。“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”,但一切革新不可盲目,随心所向,诚然而自得!

艺术评论家徐明松认为:“使看不见的被看见”是文学、艺术最核心最实质的作用。韩锋的绘画作品呈现给了观者一个“真实的世界”,虽在眼前,却留心间,保持自我,思索过后,你是否会发现艺术从未让生活变得如此真实?

 

图 /  韩锋

文 /  孙庆 周梦真